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总领 南宋 · 度正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六六、《性善堂稿》卷八
光被王言,进司蜀赋。
百年乔木,人知世德之深;
四境甘棠,公有仁声之大。
风雷初发,草木生辉。
窃以绵地数千,在抚存于根本;
带甲十万,庸克壮于金汤。
自非通敏之钜儒,何以斡旋于大计?
帝曰谁可,佥言汝谐
某官道极精微,气全刚大。
禀湖山之秀,如光风霁月之照人;
得洙泗之传,如白日青天之在上。
伊尹、周公之事,能世其家;
管仲、晏子之功,绝口不道。
蝉蜕于权谋之外,鸿飞于仁义之中。
九重眷知,四海推重。
永念四蜀困穷之久,当资一代温雅之材。
君子是图,我人何幸。
李公择首司国计,皆知朝廷无聚敛之心;
韩稚圭出抚西师,固识圣主有图回之意。
事实在是,公其懋焉。
正赋性甚愚,知学最晚,不敢雷同于世好,深期有得于师承。
幸托光辉,得亲矜式。
延颈跂踵,愿依数仞之墙;
抠衣趋隅,庶几一贯之道。
观文殿大学士亳州陈执中再乞致仕不允批答 北宋 · 胡宿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五二、《文恭集》卷二五
卿器采精明,体韵方重,奕世济德,先朝纳忠。
逮充旧贯之居,再处阿衡之首,将明典度,励翼官师,朝有公言,朋无私谒。
比辞政柄,屡避台阶,静胜柅于浇风,偃休寄于密甸,均劳近止,蒙福在焉。
微有苦于足腓,遽见求于身退,兹岂藩镇优耆德之意,朝廷待元老之心耶?
卿其养精神、省思虑,淮阳理,西河偃藩,是所望于大雅也。
判大理寺郭申锡审刑详议官等敕书(一) 北宋 · 胡宿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五三、《文恭集》卷二六
郭申锡等:省权知审刑院事张揆奏,据大理寺日奏司申,十月十六日以前送下公案,兹已断奏了毕,无见在事。
外郡请谳,系囚待报,况兹寒苦,朕甚闵焉。
汝等法术通深,才资开敏,平亭疑奏,附致比例,咸适侀成之慎,而无几案之留。
有副钦矜,良增嘉尚
故兹奖谕,想宜知悉。
两浙运使谢两府 北宋 · 胡宿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六四、《文恭集》卷三四
孤外守藩,讫无报称;
东南领使,远有光华。
度越馀州,超按本道,宠过素望,悸集丹衷。
窃念某品在下凡,迹繇少贱。
早缘寒素之日,偶及仕进之门,谬籍朝闺,滥巾儒馆
以邹鲁之鄙朴,值唐虞之钦明。
当九官之吁都,闻百工之赓诵。
陪厕大夫之末,出入周卫之中。
不有忠言,少裨上听,曾无治策,以拾朝遗,止玷书筵,空尘计闼。
昨以私门遘闵,亲柩在攒,因章请以归躬,幸诏除之赐补,授中吴之右郡,给东省左符
密迩家园,偃息廨舍。
滨带江湖之利,资承鱼稻之饶,视于他邦,最为丰壤。
刍狗万物,显系圣君之灵;
坯冶一陶,阴知宰匠之力。
然而治无三最,事且百疏,猥赐告宁之恩,听营举祔之礼。
成区区之小亮,繄荡荡之至仁。
宿素所期,尝甘沟壑,存亡为感,何答丘山!
方还旧贯之栖,且谨宽条之布,庶伸久效,庸逭群讥。
不图睿恩,就升使领,降尺一之诏检,易方寸之印章。
服冕巡邦,惧忝朝廷之寄;
过家上冢,并成邑里之荣。
所封之坟土未乾,告第之泥书尚渥,有怀春露之感,得慰寒泉之思。
加以前后十年,周旋三郡,皆叨善地,并在南州
联迹二吴,均有湖山之胜;
分行八使,复居风土之佳。
于己虽丰,在民未泰。
大则馀杭一郡,江役繁兴;
次则浙西数州,人饥流冗。
糟糠不厌,杼轴其空。
官司之犴狱实繁,部内之赋舆尤重。
早衰多病,至陋极顽。
旌陟之恩,虽蒙于曲造;
负乘之质,终惧于疾颠。
此盖伏遇某官,平秩天工,敷施神化。
百材皆度,俾安轮桷之宜;
庶尹允谐,克赞箫韶之化。
致兹擢序,敢忘昭铭?
愿竭其愚,少供乃职。
过此以往,未知其他。
楚王城辨 北宋 · 胡宿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六六、《文恭集》卷二九
鄣南之西北,距邑十五里,有古雉堞,曰楚王城。
其形如瓠壶,其规千步,其高十尺,形势存焉。
城南隅有神祠数椽,榜曰「楚王庙」。
庙有断碑,虽刓,尚可寻绎,即唐乾符中霅川进士昌寓为记,指神为司马休之,当桓灵宝之篡,休之会稽赴援,筑垒驻兵,以俟四方之集。
其文穿凿,无所考实。
余阅《晋书》,司马休之虽封楚,居汉中,安得自会稽唱义?
复按《史记》,吴王寿梦二年,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,将反而奔晋,自晋使吴,教吴用兵乘车,令其子为吴行人,吴于是始通中国。
吴伐楚十六年,楚共王伐吴,至衡山杜预吴兴乌程县南是也。
土人语讹,呼曰横山
其上犹有城址遗迹,则鄣南之墟,相去百里。
犹有说焉,城之内外,耕者多获石戈矛箭镞,亦得其四五。
《禹贡》,荆州贡砥砺砮丹。
春秋时隼集陈廷,楛贯之,石砮长尺有咫。
时人莫能知,而问孔子
不近取之荆梁,而远取之肃慎,非独荆梁不贡此矢,是知中国兵器不用石而用铜也明矣,则楚王安得为休之耶?
更俟博识者辨之。
烈文即政颂 北宋 · 胡宿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六七、《文恭集》卷二九
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御大器之踰年,改元乎天圣
协华宝历,承光祖统。
亲朝长信,用汉家五日之仪;
委成冢宰,修商帝三年之制。
德心克广,孝思不匮。
又明年,新火再出,祥琴且御,皇帝慕孺轸悼,明发忘寐,颛居靖冥之馆,眇思恭默之道。
于时有位卿弼,乐亲户牖之坐;
彼都人士,渴闻警跸之音。
怀思皇皇,若有求而未得。
于是三府元老,诸邸皇属,外廷表著之俊,周卫环拱之士,相与叩延英之阍,奉需头之奏。
且曰上天之载无声,树君而司牧;
圣人之宝曰位,代工而统治。
先王知骏命之不易也,故光裕大德,以席先灵之休;
知贤业之可久也,故卜建冢嗣,以系万世之统。
所以尊一王之大,固九鼎之重。
三代之君,绰有令问,善继志而述事,能祈天而永命。
大横启兆,隆奕世之基绪;
小心嗣位,昭前人之光明。
用能登格皇穹,翕受遐福。
《诗》、《书》所叹,简墨攸在。
陛下起元嫡,握神宝
典主震器,协星海之辉润;
绍休乾图,恢天日之覆照。
静渊敦敏之性,泰定于德宇;
缉熙光明之学,优入于圣域。
播宪循于轨物,赋政咨于哲艾。
躬承积累之庆,奉持燕翼之谋。
是以六飞御辨之辰,两宫布度之际,表里悦穆,上下妥安。
五土柔嘉,悉保于正色;
万物森植,咸极于崇丘。
而陛下天姿粹温,圣性谦亮,亦既禫除之制,弥怀孺慕之爱。
金册显号,推洪代而弗刻;
玉床贵位,虚长秋而未建。
上帝、山川、百神之祀,久俟翠华之来;
《咸池》、《英茎》、六代之乐,未登端冕之听。
万方企竦,群臣迷挠,啧有夏虫之疑,郁怀旱云之望。
是宜推策迎日,先天奉时,考帝典肆类之仪,举王祭升中之礼,按元封刻石之事,建明堂受记之历,绍建先宪,拱揖群神。
因斯而谈,不亦休欤?
上乃回精易虑,焕发隆旨。
且曰群公元宰,告朕以祖宗锡羡之美,郊丘报贶之事,敢不亲执圭鬯,以允天人之意?
若乃陟仙闾、探神策,荐功魄宝,同符先帝,此事体大,未遑经画,姑俟十五物来,徐议其可。
乃命太史练日,仪曹具礼,因羲车之南至,荐吉土之精享。
御时龙之乘,备法物之驾,百灵扈跸,斋于高庙
翼日宝校,次于帷宫,天光晏温,日华明练。
陈玉帛二精之物,建金石九奏之乐,声气远条,坑谷皆满。
荐鬯之夕,绛光肃然,照乎馨之荐,奉以委山之瑞,神具醉止,礼成告罢。
回一就之大辂,御百常之丰楼,大赉多方,与物更始。
廷尉蠲殊死之罪,诏大农削逋租之籍。
条中藏之绘帛,出上林之泉刀。
第赏六师,均渥四极。
既而按羽林之宝仗,即正阳之秘殿。
华芝对荫,晖幄并开。
陛戟交于百重,轩乐周乎四面。
万国上计,俨贡篚而骈臻;
诸蕃来朝,端宝挚而森列。
桓桓螭虎之士,峨峨鸿鸾之党,鬷假无言,相趋动色。
因毖祀之讫礼,撰徽名而纪德。
丞相常伯,伏而奏曰:陛下日靖中邦,道跻先轨,率循大卞,附丽皇极。
粤若右文稽古者,为邦之丕教,而陛下陶化染学,崇四术六艺之风,不曰圣文乎?
宁武图功者,制世之深略,而陛下糺戎绥华,得五表五饵之术,不曰睿武乎?
仁者道之极挚,而陛下勤恤民隐,惠养含生之伦,不曰仁明乎?
孝者行之难能,而陛下躬奉天经,宗树锡类之本,不曰孝德乎?
重以裒对上灵,申严大祭,焕扬盛则,丕拥庞休,冠德卓踪,格天光表,而乃遵养景铄,逡巡懿号,是道大无强名之字,而天保失报上之谊也。
谨疏瀹灵腑,侔揣盛德,考文金匮,镂章玉宝,昧死再拜,奉徽号,上万年之觞。
帝曰:昔我三后,以圣神纪物,聪直在天,覆荫本支,保右命历,资承长世之善,充入旧贯之居。
尚赖股肱之良,同扶枢极之重。
天正谷旦,拜贶于郊,休气薰蒸,福物万举。
抑乃长乐宝慈之攸感,清庙先德之所及。
而近臣庶尹,谬相归美,不断来表,俾享鸿名。
一日万几,重增乎兢业也。
于时掎裳而歌呼,望云而连抃,清光照于咫尺,佳气浮乎郁葱。
皇仪庆成谒者赞罢。
上犹惧涉道之未渊,基德之未厚,漏泉之未及,覆盆之未照。
退乃访道宣室,程书衡石,详裁治体,总揽权纲。
睹墨家节用之文,见老氏宝俭之语,将矫华靡之弊,独宗简朴之化。
清心以聚政,絜矩以固本。
底慎财赋,劝课农桑,存恤鳏寡,务休力役。
减尚方工巧之伎,却外府珍丽之贡。
明慎庶狱,省察偏奏。
文书调度,务从于简寡;
号令风采,颛尚以宽大。
水衡举池籞之地,公给细民;
县官疏盐铁之禁,抑从末减。
誉髦斯士,悉取于廉孝
赋纳以言,咸用于经术。
体貌良弼,容受直辞。
犹谓天下之安,忘战不可;
阃外之制,有备无患。
更乃讲练兵政,崇国防卫。
保大以靖民,竭欢而敦族。
吏怀饬簋之洁,家象濯缨之朝。
斯人有乐和之声,缘边无晏开之警。
耕田凿井,饮食充乎四釜;
鸣鸡吠犬,烟火接乎万里。
洋洋乎韶尽美矣,郁郁哉文之治也,足以比荣太上,延光方来,亿万斯年,笃天之祐。
下臣生长闾巷,沾沐恩教。
欲治之主,逢享而甚难;
盛德之事,咏歌而不足。
私念尝以薄技,拔于诸生
方今采樵之夫,俱善谈道;
自古畎亩之士,不忘爱君。
谨因笔墨之文,恭宣竹帛之美。
形容万一,作为颂曰:
帝宋四叶,祖宗重光。
乃神恭默,右序绵昌。
承颜长信,御辨明堂。
秉率先轨,总括懿纲。
报本主昊,肇禋吉土。
裒对群元,敛时皇祜。
瑞品纷盈,灵凤翔舞。
精意格神,孝思光古。
丰楼霈赦,宝册施名。
龟畴建极,凫鹥守成。
功熙庶事,惠浸群萌。
亿万之世,永光帝纮。